作者:郭帆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从旧中国百年耻辱到新中国屹立世界——这100年风雷激荡,这100年波澜壮阔,这100年地覆天翻。 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思想的指引下,动员、组织全国各族人民,发扬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团结奋斗不怕牺牲的红色精神,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了新中国,建成了屹立世界的初步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抗大精神就是这样一种必须传承的重要的红色精神。 革命年代,延安抗大精神引领激励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建党100年后的今天,延安抗大精神一脉相传,对当今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还将起到巨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延安抗大精神仍是我们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 抗大精神是忠诚爱国,英勇战斗,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三八作风的精神。
抗日军政大学校门
延安抗大精神,即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的精神,这是毛泽东构建的延安精神的主线与灵魂。延安精神在延安时期是以原生形态的形式存在的。主要有为崇高理想而英勇奋斗的抗大精神、实事求是的整风精神、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公仆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等。
学习中的抗大学员
为了给抗日战争造就一大批杰出人才,延安时期,我们党曾先后创办了20多所院校,其中最有名、办得最早的两个学校,一个中共中央党校,一个抗大。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城,抗大从保安县迁到延安。 1937年1月20日,为适应全国抗战新形势,“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1946年11月至1985年,抗大历经7次改名后,校址迁往北京,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1938年,毛泽东在抗大作报告
抗大成立后三年内,毛泽东先后22次到抗大讲课作报告,26个记录稿件题目,为抗大的题词、文稿、书信手迹19件。1943年,又为抗大七周年题词:站在最前线。 抗大办学从1936至1945年10年时间,培训了38期干部,建立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一个特科学校,培养了10多万抗日军政英才。创建共和国的36位著名军事家,出自抗大的18位;新中国成立之初,抗大10万学员成为地方省、部、地级干部的中坚。 抗大在如此艰险的战争环境、如此简陋的生活、学习条件下,培养的10多万抗日军政英才,成为文武双全、军政双高、思想先进、目标坚定、勇于战斗、不怕牺牲的钢铁战士。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消灭蒋家王朝,激励新中国,储备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抗大的功勋超过了世界四大军事院校的鼻祖春秋战国时代的鬼谷子的将相培训班,超过了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超过了美国的西点军校,超过了国民党的黄埔军校。 1938年3月,抗大成立3周年,毛泽东到抗大演讲。他给抗大提出了三句话,规定了抗大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5月,他再一次去抗大,又给抗大题写了八个字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毛泽东等中共党的高级领导人经常到抗大去讲课,毛泽东的许多著名论著如:《论持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都是首次给抗大学员的讲演。1940年2月20日在延安《解放》第98、99期刊载的《新民主主义论》、1942年1月发表《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8日发表《反对党八股》、1942年5月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论著的出版发表,以及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为人民服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理论,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完整的系统。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外国外族侵略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大精神的核心是勇当民族先锋的爱国主义精神。抗大精神的精华是敢于夺取胜利的英勇战斗精神。抗大精神的特色是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抗大精神的崇高风范是勇于牺牲自己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抗大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是当时情况的写照。但是,学校虽然学习、生活非常艰苦,因为大家有理想,有目标,受远大的革命志向和崇高共产主义理想的鼓舞,所以抗大到处洋溢着朝气蓬勃、愉快向上的欢乐气氛。所以,当时来到延安的人,中途逃跑变节者极少,绝大多数后来都成为我党我军的领导骨干。 抗大教育的成功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在我党我军的教育史上,堪称奇迹。 为什么当年国统区那么多的“官二代”“富二代”,放弃优越环境,汇聚到条件十分简陋的“窑洞大学”?抗大为什么能创造出这样的传奇?抗大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第一,选贤任能、名将治校。毛泽东亲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朱德、叶剑英担任过以抗大三分校改编的军事学院院长,林彪、徐向前、刘伯承、罗瑞卿、滕代远、何长工等在不同时期担任校领导。[4] 第二,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育政治信仰和使命担当精神,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培养、锻炼成为有理想有目标的、全心全意为民族、为社会的解放而英勇奋斗的抗日干部和共产主义战士。抗大校歌,唱出了时代的吼声,延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打日本,救中国,救民族的呼号,响彻苍穹,感动人民。 第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毛泽东指出,抗大是造就革命人才的新型学校。在抗大“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这就是要打日本、怎样打日本、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能被我们打倒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不是为了自己的家,而是为了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家,牺牲一切。所以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决心!” 第四、清正廉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同甘共苦,无私奉献。与国民党腐败政府形成鲜明对照的共产党延安边区政府从党的领袖到普通一兵形成了清正廉洁,上下一致的清新的党风、政风、民风,使海内外的华人看到了创建富强、自由、民主的新中国梦的希望。天下归心,曙光在前,什么日本鬼子,什么国民党反动派,什么帝官封,在中国共产党组织起来、发动起来、有崇高信仰、勇于牺牲的人民战争的洪流面前,都将被一扫而光。 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抗大的成功和胜利,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深邃的战略视野,树立敢为人先、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军事领域是最具实践性、最需要创新创造的领域。习近平主席指出:“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抗大用自身不凡的成长经历印证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军队发展和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这启示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今天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的精神。在当今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发生重大变化,新的武器装备、战术战法和作战理论不断涌现的大变革时代,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延安后来办起了许多干部学校,成为革命的大熔炉。在这个大熔炉里,党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培养、锻炼成为全心全意为民族、为社会的解放而英勇奋斗的抗日干部和共产主义战士。 抗大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熔铸的红色精神谱系,是党的高超的政治智慧、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红色精神教育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伟大事业。 郭帆全国市长书画院副院长北京抗大光荣传统研究会副秘书长东井冈干部学院特聘教授
查看更多评论